8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迎来开幕式倒计时100天。
据了解,本届全运会竞技体育比赛共设34个大项,预计有超过1.5万名运动员参加决赛;群众赛事活动设23个大项,预计约1.1万名运动员参赛。
秉持节俭办赛的原则,十五运会九成以上竞赛场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不新建大型场馆和全运村。目前,所有竞赛场馆的改造升级工作已经完成,测试赛也完成过半。
十五运会竞赛场馆
按照赛程,主体赛事将于11月9日在广州开幕,11月21日在深圳闭幕,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这也是本届全运会不同于往届的最重要特点。
这种三地联办的特色,在组织机制、项目布局、融合互通等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本届全运会奖牌名为“同心跃”,代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同心协力,共跃未来。
首先,比赛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其中,香港承办8个竞体项目和1项群众赛事活动,澳门承办4个竞体项目和1项群众赛事活动。
在具体安排上,将击剑、场地自行车等项目布局在香港,将乒乓球、女排等热门项目布局在澳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由珠海、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公路自行车比赛,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桥作为赛道,是十五运会唯一一项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赛事。
港珠澳大桥
由深圳、香港共同承办的马拉松比赛将会利用深圳湾大桥跨越两地,将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次跨境赛事。
群众赛事活动方面,同样注重融合。例如,佛山的龙舟比赛就首创了粤港澳三地运动员联合组队的模式,展现了三地人文层面的深度融合。
备受关注的开闭幕式创意方案也是如此,还更突出“家国情怀”。
在开闭幕式上,粤港澳三地将同步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以三地运动员同时入场等形式,突出三地联办特色。
组织者还会在仪式环节和文体表演中运用裸眼3D、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手段,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呈现中华传统、岭南人文和体育之美,体现全国元素,彰显“一国两制”实践成果,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包括跨境赛事在内,三地联办十五运会的每个细节都依赖于三地政府的共同筹划和紧密配合。
目前,三地已经建立了高效的专业指挥体系,也为跨境赛事搭建了常态化的协调沟通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在跨境赛事的测试赛里,组织者首创了各个领域的联合办赛模式,并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北斗定位系统、无人机等前沿科技。
这种跨地域合作模式不仅会提升大湾区联合办赛的整体竞争力,也促进了区域的民心相通。
为保障赛事,香港特别行政区招募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总数超过1.7万人。
组委会还在积极争取内地居民赴港签注的便利措施,以方便观赛和旅游。
可以说,本届全运会正推动粤港澳三地优势资源的互利互补,特别是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地都在统筹文化、体育、旅游等资源,联手打造相关产品,促进赛事经济与文旅消费的双向赋能。
例如,茂名的定向比赛联动了荔枝节。
全运会在澳门举办期间恰逢第72届格兰披治大赛车,有关方面将就此打造相关的活动。
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将努力让全运会成为深度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的超级媒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要把全运会和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以及澳门“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的系列活动结合起来,向世界讲述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进入100天之际,粤港澳三地都举办了一系列相关的主题活动,将这届充满特色的全运会的热度推向新高峰。